7.1概述在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移植Ubuntu系统。掌握了简单的修改脚本文件的知识,也对内核和系统文件有了更多的认识。 在这节课中我们要来学习BuildRoot系统移植。 7.2 移植BuildRoot系统1>首先我们运行桌面的vivado2017.4。 2>运行buildroot下搭建好的vivado工程,路径是/mnt/workspace/osrc-lab/boards/MZ7X/buildroot/fpga/system/,工程和debian和ubuntu下的vivado工程是一样的,如果有不清楚的可以参考CH02和CH04进行学习。 3>接着我们进入系统的移植部分,首先我们打开路径/mnt/workspace/osrc-lab/scripts/下的settings64.sh。 4>将编译的工程名修改为buildroot,保存。 5>打开控制终端,执行settings64.sh脚本,使用命令source settings64.sh。 6>进入rootfs文件夹,使用命令cd rootfs。 7>进入bulidroot文件夹,使用命令cd bulidroot。 8>执行脚本cfg_rootfs.sh,对buildroot工具初始化,配置到支持我们的开发板。 9>执行make_rootfs.sh。 10>进入/mnt/workspace/osrc-lab/scripts/kernel/路径。 11>进入编译内核步骤,首先运行脚本cfg_kernel.sh。 12>执行编译内核脚本,make_kernel.sh。 13>编译完成提示如下。 14>进入路径/mnt/workspace/osrc-lab/scripts/xilinx/,运行脚本get_hw_description.sh,用来更新FPGA工程。 15>接着进入目录/mnt/workspace/osrc-lab/scripts/uboot/,进入编译Uboot的步骤。 16>执行脚本cfg_uboot.sh。 17>执行脚本make_uboot.sh,如果只是修改了硬件,我们只需编译uboot即可。 18>接着我们需要解决文件管理的问题,进入路径/mnt/workspace/osrc-lab/scripts/rootfs/ubuntu/。 19>执行脚本create_image.sh,此步骤会利用target里的文件制作buildroot。 20>开发板断电,拔掉TF卡,将带有TF卡的读卡器插入电脑的USB,连接到虚拟机系统。 21>执行分区命令make_parted.sh。 22>先后输入sdb和y。 23>分区完成后执行烧录,运行脚本deploy_image.sh。 24>此时我们可以把将images文件夹复制到TF卡中,使用复制粘贴就可以完成,复制到如下路径。 25>复制完成后弹出TF卡。 26>退出U盘,将TF卡发板,硬件设置从SD卡启动,window下运行putty软件,上电启动。 27>输入用户名root,密码root。 28>输入命令ifconfig eth0,查看网口配置。 29>没有ip地址,此时我们用命令配置网口的静态IP地址。使用命令ifconfig eth0 192.168.137.33。 30>ping电脑的ip,是可以正常ping通的。 31>此时我们可以进行Quad_spiflash启动,从EMMC加载系统的相关操作,首先创建文件夹mnt 32>将SD的分区挂在mnt文件夹下。 33>进入image文件夹,执行格式化EMMC分区,运行脚本make_parted.sh。 34>执行烧录命令,目的是把uboot烧录到Quad_spiflash,把kernel和uImage、dts、ramdisk烧录到EMMC。 35>断电开发板,硬件切换到从Quad_spiflash启动,windows下打开串口,上电启动,此时系统就是Quad_spiflash启动,从EMMC加载。 36>输入命令ifconfig eth0,查看网口配置。 37>没有ip地址,此时我们用命令配置网口的静态IP地址。使用命令ifconfig eth0 192.168.2.100。 38>ping电脑的ip,是可以正常ping通的。 |
扫描关注,了解最新资讯